湖南教育新闻网:湖南广西2轮椅女孩网络相识10年 未见面相约写书
日期:2016-03-29 12:59:28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28

4年共读100本书,3年写稿,3年投稿,今年初书籍同时出版。湖南、广西两名重度残疾女孩龚莹(左)、王丹(右)十年著书为今日相逢。

4年共读100本书,3年写稿,3年投稿,今年初书籍同时出版。湖南、广西两名重度残疾女孩龚莹(左)、王丹(右)十年著书为今日相逢。

今日,在多方志愿者帮助下,俩人来到长沙,来到湖南女子学院相见,并举办了“新书发布会”。俩人目前均只有手可以较灵活使用,坐在轮椅上都需绑带子以固定身体。

25日,在多方志愿者帮助下,俩人来到长沙,来到湖南女子学院相见,并举办了“新书发布会”。俩人目前均只有手可以较灵活使用,坐在轮椅上都需绑带子以固定身体。

十年终相见,喜极而泣。

十年终相见,喜极而泣。

左为龚莹所著《浅浅痛,深深爱——把秘密说给妈妈听》,右为王丹所著《爸爸陪我一起长大》,描写残疾人家庭心路历程。

左为龚莹所著《浅浅痛,深深爱——把秘密说给妈妈听》,右为王丹所著《爸爸陪我一起长大》,描写残疾人家庭心路历程。

“新书发布会”上,两人分享自己的书籍创作经历和励志故事,千名女大学生共同见证这“十年一刻”。

“新书发布会”上,两人分享自己的书籍创作经历和励志故事,千名女大学生共同见证这“十年一刻”。

(原标题:湖南广西两轮椅女孩十年著书为今日相逢)

龚莹,王丹,两个先天重度残疾只有双手可灵活使用的女孩子,一个在湖南,一个在广西,俩人都没上过一天学,各自拜《新华字典》为师,学会拼音、写字、组词、造句后,11年前俩人在网上相识并成为挚友,并有了一个约定,那就是各自写一本书,将来在新书发布会上相见。

为此,她们用4年时间读了100本同样的书,用了3年时间写稿,又花了3年时间投稿,今年年初,两人的书稿终于在同一天出版。

十年前,许多人认为她们的所想是“异想天开”,十年后的今天,她们相聚长沙,终于等到了“十年一见”的这一刻!并且携手在湖南女子学院享受了一场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相识

龚莹,生于1987年,湖南长沙宁乡县双江口镇人。双腿先天无法动弹,病因至今不详,上身和手也没有力气,常年只能坐着导致脊柱严重变形,自理能力全无。一直未上学,16岁才开始用《新华字典》自学汉字。到现在她只要坐在轮椅上超过三个小时,胸部就会感受到挤压出现呼吸不畅。

王丹,生于1985年,广西全州人,自幼患脑瘫,生活不能自理,身体的痉挛使得她连没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都坐不稳,全身只有左手稍微灵活一点。七岁起靠《新华字典》自学文字,12岁开始自学写作,15岁发表第一篇文章,现在是广西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龚莹认识王丹是在11年前2005年的一个周末,那一天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请来了王丹参与节目。已过了18年沉闷生活的龚莹,惊奇地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哎,荧屏里的王丹怎么这么像自己啊?一样坐轮椅、而且还有一个相同的老师——《新华字典》。但有一点,王丹又不像自己,电视里的王丹,虽然残疾,但是会认字,能写文章,自学了电脑,在报纸上发表过几十篇文章,被称为广西的“张海迪”。

那时的王丹是龚莹学习的榜样。“我能和王丹成为朋友吗?要成为朋友,在不能走路的情况下,只有靠网络,但网络需要电脑,而电脑要几千块钱,家里出得起吗?”

那年秋天,龚莹的父母把刚收割的稻谷全部卖掉了,换回了一台崭新的电脑!

有了电脑,龚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学会了打字,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上网,并通过网络论坛与远方的王丹联系上了,几番聊天下来,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那一年,龚莹18岁,王丹20岁。

相知

一次聊天中,龚莹问:“姐姐,你家里一定有很多书吧?”当王丹把自己珍藏的书柜拍照发过来的时候,龚莹吓住了,她看着自己家书桌上的小说《老人与海》,自卑极了,这可是自己唯一拥有的一本小说啊!

怎么办?还是王丹先开口,她说:“我们有电脑,我们帮人刷单、顶帖赚点钱怎么样?”刷一个单、顶一次帖,只有一两毛钱,但连续在电脑旁工作一两个小时后,两个体质特殊的女孩便只能瘫倒在床上大口喘气。反反复复,一天下来两人一起有十多块钱的收入,半个月后她们赚了一百多。

对于龚莹和王丹来说,这是一笔“巨款”。两人商定,看见好的书,两人认同了,便各自买一本,阅读完后一起交流学习。很快,这笔“巨款”换来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史铁生等几十个作家的代表作都邮递到了两个姑娘的手中。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她们读完了100本书,这时两个女孩有了见一面的愿望。

那是2009年的春天,龚莹22岁,王丹24岁。龚莹给王丹打去了电话,说:“姐姐,我们一起写书吧,说不定到时我们的书能出版,然后我们在新书发布会上就会见面了。”王丹马上表示赞同。

可是,写什么呢?

从出生到现在,轮椅就是她们的整个世界,和同龄人不一样的是,这些年来两人读了很多书,苦难的人生让她们比常人多了很多苦恼和思考,尤其对亲情特别敏感。

两人的经历让她们觉得需要向外界展示,残疾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更为敏感、沟通更为艰难,她们想展示这种特殊的家庭心路历程。

最后,两个女孩子商定,龚莹写妈妈,王丹写爸爸。原因是龚莹从小和妈妈寸步不离,在她的成长中母女俩却有一个莫名的心结,她希望通过文字去解开;而王丹的成长,爸爸给了她最多的引导。

写作对两个坐立都困难的女孩来说,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极限考验。以至于书写到一半时,两人都无法进行下去了,王丹甚至曾删掉了已经写好的大半文稿,而龚莹也打算不再提笔。“太累了……放弃吧……全身都被榨干了……”。

可静下心来,两人却不觉得是一种解脱。“放弃,你舍得吗?”一段时间后,龚莹在电话里小心问王丹。“我舍不得。”王丹说。

两人回忆起各自的成长经历,都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因为残疾,我们都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没有勇气完成这次写作吗?不,我们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三年后的2012年,龚莹和王丹相继完成了15万字的书稿。她们约定:“一起出书,在新书发布会上相见!”

相逢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只愿意跟龚莹一个人签约出书,龚莹放弃了。王丹不愿意拖累龚莹,打电话骂她“胡闹”。可龚莹一句话便把王丹“顶”哭了:“我们不是说好了一起写一起出版一起开发布会的吗?”

从那一刻开始,两个轮椅女孩的书稿便“绑”在了一起。要么同时出版,要么不出版。两人的坚持谁都拿他们没办法。

2014年11月,已经7次投稿失败的龚莹和王丹认识了辽宁的一位盲人作家董玉明,经过这位盲人作家的推荐,去年12月,中国盲文出版社给两人打来电话,书已经通过审查,将在国家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下出版。

今年春节前夕,龚莹写的《浅浅痛,深深爱——把秘密说给妈妈听》和王丹写的《爸爸陪我一起长大》出版了!

俩人终于做到了同时出书,但是身体条件如此的她们,如何跨越山川实现见面呢?最初报道她们故事的今日女报社记者、全国优秀记者、患有腿残的谭里和,为了实现两个女孩“在新书发布会”上见一面的心愿,历时22天寻找支持。终于,湖南女子学院、爱心企业家肖剑锋先生伸出了援手,于是,有了今天这场盛大的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上,两名女孩郑重地把新书互相赠予对方,俩人虽无法起身拥抱,但四目相对,眼里盛满的都是梦想实现的幸福泪水。

“当努力接纳了生命的不完美时,我们就会发现,残疾与不幸,是没有那么糟糕的,因为有一种努力和希望,是可以消除残疾所带来的无辜和不幸的。”王丹最后对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说。

(如果您想购买两位女孩的书籍,可前往当当网、亚马逊等网络书店搜索,均有销售。)

【自述】湖南轮椅女孩龚莹的创作故事

龚莹

大家好!我叫龚莹,是《深深爱 浅浅痛》的作者,1987的秋天,我出生在宁乡双江口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我从一出生就不能走路,也不能自己穿衣、梳头发、洗澡、上厕所,甚至连自己翻身都做不到。我的手无力到无法一只手端起一只杯子和拿起一本书。由于常年只能坐着,现今我的脊柱已严重变形,而到今天,我只要坐在轮椅上超过三个小时,我的胸部就会感受到挤压,呼吸会出现不适,腰部和臀部也会跟着隐隐作痛。

今天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今日女报》社和湖南女子学院,还有“新宁籍爱心企业家肖剑锋先生”;是因为有了肖先生的善举,才有我们今天的这场发布会,才有我们两人这次的相聚,以及我们俩和大家的相聚!能拥有今天这样盛大的发布会,更使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与感动!

因为身体的原因,从小到大,我没有上过一天学。我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不管是精力、时间还是知识,都非常有限,特别是知识,在这方面他们基本不能给我最基本的启蒙教育。等我的妹妹上二年级时,我才从她的教学书上零散地学到了一些aoe(就像现在的读法ABC这样)的拼音基础。在我还没完全熟练、无法全拼一个汉字的情况下,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闯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的老师。

那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地教我,所以我唯一能靠的就只有自己,于是我就尝试着让自己摸索自己学习。自学的最初,因为我不认识字,而我所懂得的极简单的拼法,并不足以帮助我准确的查到某个汉字,而且,由于不知道写字,所以也不能用部首查字,我就只能根据我知道的拼法,去翻字典、去找那个字,然后看那个汉字旁边的注释,根据它的解释来理解和判断某个汉字的正确性。我就是用这种比较笨的自学方式,从认字、认词,读句到看书,这样才慢慢让我积累到更多的有关于写作的知识。我一边学习阅读写作的知识,一边练习写作,天长地久我才写出了今天放在大家面前的这部书《浅浅痛,深深爱》——把秘密说给妈妈听。

当决定写这个题材时,它的提纲就让我苦思冥想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在那100多个日子里,我在思想上,算是经历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场大考验;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我总是靠着窗户坐到凌晨。当时妈妈就睡在我旁边的床上,月光通过窗投射进来,我借着月光看着熟睡的妈妈,我一次次对自己说:“妈妈照顾了你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她和你几乎是寸步不离的,你应该是最了解母亲的人啊!”可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敢轻易动笔。那时候,我几乎动摇了,我甚至质疑自己:“我是不是天生就不适合写东西?是不是,这部书早就注定了不该由我来完成的?”可是我心里又很清楚,一件事情既已开始,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强压住翻涌的情绪和悲伤,承受着像是要把自己撕扯开来一样的身心痛楚,写,通常是写着、写着,就哭,哭得泪流满面的,有时甚至是连气都换不过来,窒息的感觉经常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把头倒在轮椅靠背上,大口大口地喘气。

这部书是2013年春天完稿的,我写了三年多。

不过,用三年时间完成一部书稿,我认为时间不算太长。可是完成书稿后,再用三年的时间等待出版,说实话,作为作者,是痛苦的。特别是当我认识到要出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时候,我很绝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每天开着轮椅到我能去到的地方游荡,我觉得我的人生,好像又回到当年那个每天都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眺望天空,含着眼泪不停的叩问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的境地?

值得庆幸的是,我比当年不识字时,又多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更通过阅读接触到了各种丰富或绚丽,颓废或绝望的人生。这些困难和绝望,已经不能轻而易举击溃我。所以,我又让自己一头扎进阅读里,慢慢地试着去思考、感悟、练习和表达;我又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不去论它的长短,更不管是否具有思想,只为思考而思考,为感悟而感悟,只是让自己坠入那个“写”当中去,从中重新让自己找回写的乐趣。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锻炼中,我发觉自己的自信心又一点一点地回来了,我决定既然写出来了,就不管是骡子是马,都要拿出去再遛一遛。恰巧,不久之后,一位网友大哥联系到我,说北京有一家出版社想出版我的稿子。

拿到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出版合同时,已经是我第8次投稿。在此之前,一次次的投稿,一次次的等待希望,又一次次看见希望破灭,一次次的过山车似的经历,弄得我身心疲惫。甚至有两次的投稿,是已通过初审的。那三年中,我的心情就是在这种希望与破灭中交叠、煎熬,最终,也因我的坚持,见到了曙光。

所以,在今天我看来,也恰是这些经历历练了我自己的心智,它让我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获得了一种信念:不管在生活中,我们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都应该相信,希望总是会有的!

【自述】广西轮椅女孩王丹的创作故事

我叫王丹,来自广西全州县。

2015年12月,我的第一本长篇《爸爸陪我一起长大》由中国盲文出版社面向全国读者发行,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多的读者的认可以及好评。去年获得过华语文学星云奖的著名作家嘎玛丹增老师,在拿到我的新书后,寄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分别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给予推荐。

我从小患小儿脑瘫,生活不能自理,身体的痉挛,我连没有靠背的椅子都坐不稳,只有左手稍微灵活一点……也因此,我连没有靠背扶手的椅子都坐不稳,所以,我也不能去学校。只能在父母的教导下,通过一本本能拿到的书自学。大概是四岁的时候,我用颤抖的左手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字,我依稀记得,那是个人字。七岁,我又学会了拼音,开始了大量阅读书籍。

因为读的多了,我也萌发了想写的愿望。于是,我从跟表姐通信开始学习写作。十二岁的时候,妈妈说要我学着写记叙文,当时我连日记都写不完整,但是,妈妈,表姐,都鼓励相信我能写好,在经过三天的删删减减后,我终于写出了第一篇作文……我将那篇不足300字的作文寄给我的表姐后,她给了我的鼓励让我在自学写作的最初,收获了一份信心。

十四岁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写科幻小说。那时候,我自学写作不到一年半,连造句都不熟练。并且我常常遇到不会写的字,每当这时,我只有沮丧的放下笔,求助于词典。因为我不会写那个字,所以我也不知道,我要找的字究竟有什么偏旁,什么部首,我唯一做的,只有埋头一页一页翻辞典,读字的解析,凭我的直觉,在密密麻麻的字典里找出我认为对的字……

追梦,从来就是艰辛的,也从来就充满了未知的惊喜与感动。 我用左手一笔一划的在文字的世界穿行着,已经奋斗了整整18年,从15岁发表第一篇随笔至今,已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如今已是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我被广西残工委被授予自治区“自强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被评为全州县年度“公民楷模新闻人物”,2013年荣获桂林市十大巾帼感动人物。

如今你们看到的这本13万字的长篇,是我用左手敲击键盘整整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写完的。写完后的投稿,又花耗了三年的时间。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没想到过,写一本书,会有这么艰难。写书的每一天,我都要走进曾经那些充满泪与汗的奋斗和孤独的岁月里,去回忆,去捕捉当时的心境……回忆走过的一切苦难,对我来说是那样的揪心……而且,因为对自己有一定的期望值,我总是对已经创作出来的部分不满意,一次次在深夜用手机删除、修改,又一次次在白天思考,敲击键盘……

写一本书难,当忍受一切的痛苦,付出所有的努力完成书稿后,出版这本书,更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这部书最终能出版,已是我第七次投稿。写完书以后,我很快面临这样一个事实:首先,需要想办法拉几万块钱的赞助;其次,还要找名人推荐……虽然我与著名作家嘎玛丹增老师在创作跟阅读上有许多的交流,但是他很早就在博客公开宣布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序言邀请。所以,为了呵护我跟他的难得的缘分,即便侥幸觉得他或许不忍心拒绝我,我也不允许自己开这个口。现在,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当他看了我的书,在他的朋友圈子里以极高的评价推荐我的作品时,我知道,是我对创作的坚持和作品本身打动了他,而不是因为我向他求助,博得的怜惜和利益上的帮忙才换来的推荐。

就在我一次次投稿失败的第三年,一个相识多年的盲人朋友将我的书推荐给了中国盲文出版社。之后不到半年,出版社便与我签订了出书合同。

我的书出版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读了我的书的部分读者们,特别是残疾孩子家长们的反馈让我欣慰的知道,我已经实现了创作这本书的初衷。

孩子需要什么?父母需要做什么?在我的书的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跟父母都在默默地关注彼此,只是他们之间很少知道。”

有好几个读者,在看了我的书之后,都跟我说,他们要努力去更理解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云南的脑瘫孩子的家长,看完我的书后告诉我,对她触动很深的句子,她都用红线画了出来。她对我说,以前她从来没有多考虑过,脑瘫的儿子会想些什么,读着我的书,就仿佛儿子在跟她说心里话一样……还有一位母亲,她说她看了我的书感触很深,她告诉我她有一对儿女,为了他们拼命赚钱,可是儿女们都不懂她的心。我说你要多陪伴他们,不要只顾赚钱,她说不行,她12岁的女儿得了脊髓瘤,随时会瘫痪,或者离开,所以她需要赚钱给她治疗……说着说着,这位母亲就抽泣起来了。渐渐地,她的哭泣变成了嚎啕……我想,这些情绪,她一定是压抑了很久了,我也没想到,我的书,就这样不经意地打开了一个母亲的心……

如今,我和朋友龚莹坐在这里,拥有一场共同的发布会,要特别感谢今日女报,以及爱心企业家肖剑锋先生的策划及赞助,感谢湖南女子学院的校领导以及老师、志愿者们的热心支持,为我俩的发布会的付出。因为有你们,才有我们今天相聚的一刻。谢谢所有见证我俩幸福的同学们!(湖南教育新闻网 记者 王昱 通讯员 刘遵仁)

媒体报道链接:http://hn.qq.com/a/20160326/029812_all.htm



核发:0 点击数:28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