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日期:2011-10-10 18:56:48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475
发表时间:2011年10月10日 18:56  来源:湖南女子学院 【字体:  
文件内容

朱建军


     诚信,亦即诚实守信,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道德要求中,它始终是一个初始性的道德范畴。可以说诚信就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道德规范却是在此基础得以建立,更高的道德规范无不以诚信作为基础。可以这么说,失去诚信,整个道德体系都将动摇;失去诚信,一切道德将不再成为道德;失去诚信就没有道德本身。就现阶段的诚信教育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将“明礼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强调“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极为重视。但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却令人忧心,特别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诚信陷落现象似有泛滥之势。本文试图从女大学生群体诚信教育的现状出发,就目前诚信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作一些探讨,以期寻找消除困惑的良方。
      一、新时期女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女大学生的比例在不断升高。较长时期以来,相对“听话”的女大学生群体诚信“失重”现象也日益突出。就本人所在的女子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原来男女混校较为普遍的诚信缺失问题现已在单性别的女子高校蔓延。
  首先表现在学生学业上的不诚信:“听话”的女大学生在考试舞弊方面,其手段比男生毫不逊色,挟带、偷看、找枪手、当抢手司空见惯;利用短信、电子耳、复印笔等高科技工具舞弊的手段日新月异;在夏天考试时,甚至有女生将资料密密麻麻写在大腿上,掀开裙子找答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抄作业、抄设计、抄论文已是家常便饭。
  其次表现在经济上的不诚信:恶意欠费、恶意欠贷现象呈蔓延之势,能欠则欠,能拖则拖;现在国家奖、助学金力度很大,经济上本不困难的学生在申报、申请材料上造假、掺假,以为白捡的便宜“不要白不要”。
  再次表现在德行上的不诚信:学历造假、就业材料“掺水”屡见不鲜;每到干部竞选,年度评优评先、入团入党时,无视诚信道德的,手段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女生以交友为名,玩弄感情、骗取钱物,手段之老到,鲜廉寡耻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些现象只在少数人身上发生,但足以使人触目惊心了。对此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深感教育的乏力。应该说我们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着努力,既有正面教育与宣传,也不乏惩处的措施与手段。年年抓学风,期期抓舞弊,考风考纪 大会讲、小会唱,但每学期考试总有人上黄榜、受处分,大有禁之愈严、趋之越烈之势;针对学生的恶意欠费问题,我们也大费脑筋:另一方面,国家政策要求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另一方面,学校既无人力也无精力对每个“困难”学生进行走访与调查。本来对大学教育来说,读书缴费天经地义,但事实是,学生欠费一年年在不断增加,学生一到毕业,追讨学费就成了顽症。为此,学校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应付,但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大学生在校恋爱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单性别学校缺少天时地利,但校门与围墙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女生中恋爱动机不纯者十之八九,普遍存在为寻找情感满足、为自我证明,少数女生甚至用色行骗,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凡此种种举不胜举,诚信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二、女大学生诚信教育令人困惑原因探析
    (一)社会诚信危机给学校诚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固然不少,但我们认为,社会诚信危机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最主要的。当今时代,失信成本低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人们的生活和认知领域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优先、利润最大化被运用于人际关系中,逐渐成为了人们评价一切的准绳。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唯利是图,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如经济领域中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政治生活中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社会生活中的失信行为很少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相反,大多在很大程度上获取了可观的收益,失信者占便宜,诚信者受损害。这种不对等现象,极大地腐蚀了大学生的灵魂,使得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校园诚信的严重滑坡。就女大学生而言,“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盛行一时,高校的诚信教育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冲击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二)女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弱势是诚信教育失血的内在因素
    如果说社会诚信危机严重冲击着学校的诚信教育,那么,女大学生自身的弱势性格就是使诚信教育严重失血的内在因素。首先,女性与男性比较,在性格特点方面往往呈现出弱势化。相对而言,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更害羞、胆小、内向、自卑、意志力相对薄弱,耐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为了获得与男性对等的社会认同,她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有人为了寻找捷径,想以较低的成本去获得较大的利益,就逐渐放松了自己在诚实守信方面的自我约束力。其次,女大学生往往面子观念较强,虚荣心、嫉妒心、攀比心尤烈,当自身基本愿望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采取成本低廉的虚假手段、欺骗手段去获取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法国著名作家格格森曾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却围绕虚荣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的手段。”由此看来,一个人一旦被虚荣冲昏了头脑,常常就会丧失理智。女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如果不基于对女性性格弱势特征对症下药,往往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三)女性就业难为女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因其独特的群体特征以及发展的显性化态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男女性别的差异越来越小了,女性的弱势已不再明显,女性的就业不应该再遭受性别的歧视。但事实并不如此,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就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有67%以上的单位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性别限制,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在招聘条件上就明确“只招男性”。明显的性别歧视严重冲击着学校的诚信教育,于是很多女大学生为了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ldq



核发:0 点击数:475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