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考试舞弊问题诱因及对策探讨
日期:2011-10-10 18:31:12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518
发表时间:2011年10月10日 18:31  来源:湖南女子学院 【字体:  
文件内容

沈   婕

 
  考试是高校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也是检验学生学业是否合格、能否毕业的重要把关环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学生考试舞弊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考试舞弊现象及其危害性入手,探究产生考试舞弊问题的诱因,寻求破解考试舞弊问题的有效之策。
  一、考试舞弊现象及其危害性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考试舞弊问题时有曝光。不论是教育部组织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和四六级考试、自学考试,还是各个学校组织的学业考试,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学生考试舞弊现象。2006年12月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湖南某高校发现舞弊考生93人,占该校参考学生的7%。2008年7月,山东某高校在学校期末考试后,对27名考试舞弊学生进行了公开通报处理。考试舞弊的手法也多种多样,或请枪手替考,或自己夹带,或内外配合利用无线电等高科技手段作弊。四川某地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一个30人的考场中,就清查出“枪手”6人。将考试相关资料采取藏在身上、写在手腿上、夹在文具盒中带进考场作弊的,不少高校多有发生,有的学生身藏多份,被没收一份,身上还有备用的资料。携带手机、微型耳机进入考场,通过接受考场外答案信息进行舞弊的事例,也不时见于报端和各种媒体。尽管各个高校为制止学生考试舞弊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不少学校还出台了考试舞弊“给予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有的学校甚至制定了直接“开除学籍”的高压线,但考试舞弊现象仍屡禁不止。
   高校学生考试舞弊,尽管从总量上讲人数不多,但是,危害不小。
   其一,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状况的正确判断。学校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时期、一门学科的学习效果进行考量,其根本目的是依据考试情况,分析教学上的问题,调整教学计划,修正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而考试舞弊,使考试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使学校因此不能客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打了折扣。
   其二,影响人才质量鉴定的客观性、公正性。考试作为人才质量鉴定的一种方法,客观、公正是其本质要求。考试舞弊破坏了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给人才质量鉴定带来偏差,将导致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疑虑,进而产生高校“信任危机”。
   其三,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考试舞弊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心理,造成了思想品德上的缺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和个人发展,也直接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因此,下气力解决好学生考试舞弊问题,应该是高校管理和学生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二、考试舞弊问题的原因分析
   考试舞弊,历来有之,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当前高校学生考试舞弊问题的产生,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究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
   主要是诚信意识不强,是非观念模糊。据网络调查《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资料显示,高校学生大都认为考试舞弊是不对的,但同时又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考试舞弊现象表示理解或持无所谓态度。高校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成长期,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左右。笔者通过与学生一道学习接触,了解到学生考试舞弊出于各自不同心理:有的出于毕业有利于就业的考虑,为了争取评奖评优、入党推荐资格,期望学业考试取得高分;有的是“完美主义”心理作怪,怕丢面子,有些本来成绩不错没有必要舞弊的,但想考得更好,以保住自己的“学习成绩好”的名声,拿到最高的奖学金;有的则担心成绩不好要重修、四级过不了会影响按期毕业,受老师和父母的责怪。在这些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因此不惜铤而走险,以舞弊来争取得到好成绩。而考试舞弊成功,对想“投机取巧”的学生是一种刺激,对“背的还不如抄的分数高”的学生是一种鼓动,因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晕轮效应。诚信意识不强,造成是非观念模糊,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成为滋生高校学生考试舞弊问题的土壤。
   (二)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对学生评价,基本上是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好,一好就百好,学生质量就高;考试成绩不行,一概都不行,就拿不到毕业证。要想评价好,只有成绩好这“华山一条路”,迫使有的学生只有选择考试舞弊以求一个好评价。同时,考试理念、形式、方法、内容和题型多年不变,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背记,体现不出对能力提升的导向。如英语听力测试,有很大一部分题目就是教材上的原版题目,学生听不懂不要紧,只要夹带相关资料进场考试,就可找到正确答案而顺利通过考试;其他科目的考试也是类似情况,考题中识记的分值大大超过了灵活运用的分值。这样的考试,既考核不出学生对掌握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高低,又给学生考试舞弊提供了便利,一旦舞弊“成功”就取得了一个好评价。如此恶性循环,助长了学生考试舞弊、侥幸成功的心理。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是社会上浮躁情绪、急功近利行为,影响学生不能静心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浮躁冒进、急于求成等现象,这些现象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不少学生认为“遍地有黄金”,于是急功近利,做家教、搞推销、傍公司,过早地、过度地踏入经济社会的洪流,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其次是用人单位对技能的青睐,影响学生不能安心学习。由于高校教学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的距离,近些年来用人单位在选聘人员时十分强调技能,从而在高校学生中出现了技能证书“考证热”。为了取得多种技能证书,高校学生忙于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技能证书培训班,以致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上主次不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己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三是各种不正当机会和“热闹”世界的诱惑,影响学生不能专心学习。高校学生从中学阶段多年的老师与家长“寸步不离”的管理来到大学校园,一下子感觉到整个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了。大学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桌球厅、电视吧、歌舞厅、KTV厅随处可见,“热闹”的社会使不少学生留连忘返,失去自制。而校园内外随处可见的“代考”、“办证”、“售试题答案”等联系电话和方式的小贴条,也就成了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最便捷的选择。学生不能静心、安心、专心学习,学习就无法到位,而一纸文凭又是学生谋求发展所必需的“资格证”,因而不少学生只得



核发:0 点击数:518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