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年10月10日 18:13 来源:湖南女子学院 【字体:大 中 小】 |
文件内容 |
李明媚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第一部分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第五部分指出了“通过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讨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应的制约
在大学校园这个知识和知识精英群集的环境里,新时期的校园文化格局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独特景观。在多元价值观体系中努力探索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仍是我们的任重道远的任务。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文化非理性、功利性色彩较浓
校园文化在吸收社会主流文化新鲜血液的同时,难免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尚不稳固,导致他们较易接受、移植和内化不良社会文化。特别是女大学生中“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和实用主义文化影响较为突出。
2、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高,品位偏低
校园里的文艺活动常年不断,但真正高品位、高质量的活动不多。校刊、电台、文艺演出反映个体情绪的多,反映进取精神的相对较少,反映流行前卫的多,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少,这使校园文化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低层次状态,呈现出失衡与非主流化的趋势。
3、校园文化的学校特色尚欠鲜明
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利于高校之间交流互补,但也容易造成同化现象。现在许多学校的建筑风格、格局、规模与专业设置大同小异,甚至部分高校又回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低层次重复水平。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日趋同构。校园文化未能展现出一所大学的独特风景线。
4、校园文化主体参与度较低
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接影响下的少数骨干和特长生,而校园中的其他组织和成员大多游离在外。而且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往往靠组织进行,主动性不强。
(二)校园文化教育导向功能的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2006年6月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缺乏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观念上、道德上的错位和倾斜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对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弃之草履,竞争意识中掺杂着极端个人主义,团结合作精神、集体归属感较差。
当然,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复杂、矛盾和多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大变革的负面影响,也有大学生成长经历及其心理特点的负面影响,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弱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和谐”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的至高境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宏观背景和视野中,高校面临着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时代要求。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文化形态在继承原有的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所共同开拓、创造、发展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导向、功能凝聚、教育、规范五种功能,能够创造一个无形的“场”,将其感染力和渗透力弥散于校园之内、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促使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显然,和谐校园文化的这种正向功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功能的内在一致性。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首先应当把服务和谐校园建设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其次,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天候”和“随时随地”的局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益途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按其内容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2]良好的物质文化可以熏陶人,如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严谨的校园制度文化可以铸造人,如人性化、科学化的校纪校规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精神。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教育人,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往往能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努力方向。
(一)建设和谐校园物质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富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
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如错落有致的山水花木、亭台楼榭,隽永质朴的文化石、名人塑像,活泼多样、精彩纷呈的壁画彩照,结构合理、布置精美的宣传走廊、学校文化长廊、校史展览室等,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点校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大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让高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绿荫小径及其所环绕的每一簇花草都能展现善与美,使之成为一种富有影响力的隐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与所在地域文化相和谐,体现当地的社会心理、审美追求以及民族风情和文化表征。大学校园要与生态相和谐,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大学校园要与人文情感相和谐,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宣传和展示本校的大师文化,提升师生自豪感和归属感。校园里的交通、购物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也应体现出人性化特点和教化育人的特点。
(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平台
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制度必然具有强制性的共性,但从其本质来讲,应该更具人文关怀,它是为了让大学生在一个理性、有序、公正的环境里钻研学问、增长本领、提高素质。因此,制度文化的创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充分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要体现对人格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要通过制度去激励有品位、积极的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切实发挥制
- 上一篇: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
- 下一篇: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