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年10月10日 18:24 来源:湖南女子学院 【字体:大 中 小】 |
文件内容 |
邵汉清
从教20多年,经历了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转型,经常能听到许多同行发出的诸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现在的教师越来越难当了”之类的抱怨。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感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复杂”,自己的工作难度也明显加重。但是,也许因为运气好,我教的学生相对比较“乖巧”,他们让我在教与学的交流中始终充满成就感,也让自己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这成为我工作的不竭动力。
一、从观念上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特性的转变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且是飞速的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身的认识也应该发生变化。如果“恪守”传统的职业观、价值观,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把握学生的实际,死守着“师道尊严”的所谓“身份”,教师当然就会有身心疲惫的感觉。教师的地位之所以长期以来德高望重,与天地君亲比肩,大半是因为教育伴随生产劳动对熟练生产者的需要,在传承人类文明、劳动技能与知识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有了新的飞跃,传播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时间大大缩短、空间覆盖面越来越广。对每个个体而言,随着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和多样化,独立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大为加强。教育系统的整个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校在教育系统的中心地位越来越被各种形式的教育构成的网络式结构所取代。当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承的唯一来源,社会发展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高度垄断,求知者可以通过共同的载体(比如印刷的课本、网络、媒体)来获取知识的时候,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因处于中心信息源而居于核心地位的状况随之发生根本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权威就开始流失。[1]
再者,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社会正在从单极或两极走向多极,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从一元或二元走向多元。世界不再是非此即彼,师生关系也从来不是二元对立。在此种情况下,教师的明智选择是以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关系,更多地承担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任务,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工作。
如果从事过相当长时间的教师工作,就应该深知在当今社会,教师从“天地君亲师”的神坛走向凡间,从“权威”走向普通人,实行角色的转换,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而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教师的职业“危机”能泰然处之。
二、正确理解“爱生如子”的内涵,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室”民主
师生之间的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教室”。“教室”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学习、德行养成、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当然,随着“课堂”的扩大,今天“教室”的概念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还是情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已经大为扩充,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教室”的氛围或者说在“教室”这一维度的机制如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教室”的民主是以“会议室”民主和“家庭”民主为基础的,没有“会议室”和“家庭”民主,“教室”民主也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
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问题是,正如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见得合适的一样,不少教师对“爱生如子”的理解出现偏差。他们确实有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的良好愿望,但是选择的表达爱的方式未必是学生能接受的。如果过分强化“家长”、“教师”的“身份”,特别是把这种“身份”的内涵框定在传统的概念范畴,一味强化“权威”、“主导”的功能,置学生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势必遭到已经接受文化多元观念影响的学生的反弹乃至反感,形成“教室”里的对立,从而严重影响师生的有效交流。有效的做法是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民主氛围和“协商”机制,彼此尊重,相互倾听,并把这种家庭民主平移至“教室”。换言之,在“教室”里,教师和学生的权利是平等的,尽管每堂课中角色可能有差异,但从“身份”意义上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活动中的共同参与者,事实上不应该有等级上的差别。当你获得和学生一样的平等身份并得到学生的接纳,面对学生的“调皮”甚至“大不敬”,你就能以平常心对待。试想,有几个家长在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待子女的“错误”不是抱一种宽恕之心、仁慈之心?大学之大,关键在于大师,大师之大,关键在于有大爱。大爱者,关注人类命运而不汲汲于一己私利,宽厚仁慈、引领社会向和谐美好共同进步也。每个人其实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把学生当作你自己的孩子,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的不敬甚至“冒犯”,耐心再耐心地真诚帮助他们改进,他们一定会回报你一个开心的笑脸。这会化作和煦的春风,让你感觉到自己人格的伟大魅力,会让你有一种巨大的职业成就感!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坚持在“课堂” 里摈弃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学生们视为权利主体,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这样做的结果是往往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悦纳,并从这种悦纳中享受教师的职业愉悦。
三、以活动为载体,加深师生双方的信任与理解
课堂是师生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响铃进场,铃响退场”仍然是众多大学教师的现实选择。如果仅限于这唯一的“场”,师生之间的交流仍然很局促,那不是真正的“教室”的民主。因此,扩大“教室”的外延,积极参与甚至主动带领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活动的策划、组织本身能给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这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非常有效;一方面,这样的活动一般经过精心设计,有着明确的价值指向,是与“课堂”教育的良好互动,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意识(比如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着“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作用;另一方面,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可以消除在教室里的局促和压迫,大家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的交流会更愉悦、舒畅。对学生而言,老师参与其活动也是老师“平易近人”的表现,能够很
- 上一篇: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
- 下一篇: 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