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年10月10日 18:23 来源:湖南女子学院 【字体:大 中 小】 |
文件内容 |
黄文胜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其教学的内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主要取决于一种“接受”的系统机制。如果这个机制的各个环节运行健康,反映社会要求和大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就能够为大学生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进而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接受机制。分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接受机制就是分析其接受活动从起点到终点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方式。具体来讲,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导向机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动力机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环境机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激励机制。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导向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导向机制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内在系统,二是以社会的主导价值为核心的外在导向系统。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内在导向系统。从教与学的科学内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接受也是一种认识或认知关系,是一种价值认同过程,即大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果大学生对所教授的思想政治内容认同,则从接受心理上会表现为积极的心态,积极参与交流、沟通、讨论。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好。反之,如果接受过程中,大学生认为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对自己无价值或有负价值的,则必然表现为排斥或拒绝接受。而且,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会同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利益观、历史观等有紧密的关系。一般来说,当一个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那么,他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憧憬和人生目标的追求往往表现为积极向上。这部分大学生往往对当前社会倡导的文化价值很容易产生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很好地处理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就会表现出一些优秀的思想政治品质。如,正义感、诚实、谦虚、节制、谨慎、知耻等。如果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社会上必然表现为争利于市,争名于人;经常追求感官快乐,游戏人生,从而道德丧失、道德堕落。因此,在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必须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就能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外部导向系统是以社会主导价值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它包括社会基本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其主流价值导向包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道德体系,并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等。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践中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体多元价值取向与社会一元价值取向导向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的多样化冲突关系中,选择和体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理论标准,从而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外在导向准确有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接受过程中,接受的导向确定主要是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和社会的外在价值导向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大学生的内在价值追求直接影响和决定能够接受方向,外在的社会价值导向则是间接地影响和制约接受方向。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动力机制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内外因说,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际,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学的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动力,即大学生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自觉;二是外在动力,即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大学生自身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主要来源自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方面素质,归因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深刻认识,更归因于大学生的需要。没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需要,就不会有自觉的主动的良好的思想政治行为表现。那种忽视大学生这方面的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际上就是“没有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要接受主体活动动力源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质上是“纯形式教育论”。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大学生当前有哪些思想政治理论需要,哪些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不合理的,不健康的,哪些需要可以通过正常方式实现,哪些是无法满足的,应引导大学生加以克服。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在不断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其参与政治实践,逐步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认同,将思想政治知识升华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如果忽视大学生的需要而只顾一味地灌输,则教学效果甚微。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为内在需要才是自觉自愿接受的根本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在动力是根本,但其接受的发挥还要通过外在动力推动,这样才能使整个接受过程收到良好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外部动力来自于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在社会发展、社会运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党把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古代孟子曾以“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亡者亦然”,说明道德之功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的外在动力,在高校还集中体现为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要求上。学校不仅把有理想、有道德的、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教育的目标,而且把这种培养目标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如,把思想品德培养与法律基础理论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并开设一些诸如现代礼仪学、现代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选修课。所有的学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优评先中都把思想道德表现作为专门的内容加以考核,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外在的动力,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等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一些人道德失范,社会上出现“道德沦丧”。在这种形势下,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力度,通过强化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外在动力,就能保持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才能保证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之,只有深刻地挖掘内在自觉性,发挥外在动力
- 上一篇: 《形势与政策》课教...
- 下一篇: 营造“教室”民主 ...